话说在明朝万历初年的四月初十,滦州地界的前曲荒店一户人家之中,出生了第三个孩子,当孩子落草之时,接生婆扭头对外面焦急等候的一个人长叹了一声说道:“于老爷,您又得了一个闺女。”“接着生。”门外传来带着希望的男人声音。果不其然,两年后,于老爷如愿以偿,终于有了接续香火之人,这是后话,单表出生的这个女孩儿于娟儿。
于娟儿自呱呱落地一开始,就和其她的女孩不一样,不论是躺在炕上还是抱在怀里,不哭也不闹,甚是招人喜欢,就连一向盼子心切的于老爷也是每天都抱一抱,亲一亲小娟儿,一家人沉浸在幸福之中。
等到于娟儿长到七八岁时,越发长的灵秀乖巧,虽然于老爷有了儿子,但于娟儿的讨人稀罕还是赢得了家人们的钟爱。转年到了春末,按照惯例,小女孩到了这个年龄就要裹足了,当长长的白布条缠上小娟儿细嫩的脚掌上时,于娟儿像疯了一样挣脱开母亲的手,把那布条解下后,就扔到了炉膛里。如此几次,小娟儿哭的浑天黑地悲痛欲绝,不得已,母亲也就放弃了给小娟儿裹足的要求。
一晃几年过去,娟儿到了16岁,出落的更加楚楚动人,凡是见过于老爷家三小姐的人无不伸出挑大拇指,都盼着给自己的儿子做媳妇,怎奈提亲的人一进于家的大门,便被于娟儿毫不客气地拒之门外。于娟儿总是死活不出嫁的态度,父母也拿她没辙,年长日久,人们也就淡忘了提亲这件事。
于娟儿平日里虽然拒绝乡邻为自己提亲,但她却天生一副菩萨心肠,喜欢助人为乐,谁家有个烦恼忧愁或者需要人力物力帮助,于娟儿都会主动请缨义务扶助。在村里,她不仅孝敬父母尊老爱幼,同时也带动村里的所有人和睦相处互敬互爱,她一手出了名的女红更是为村里的家家户户增色不少,成了村里村外有名的美女菩萨!
这种和乐融融的日子过了十来年,于娟儿的父母便因病相继去世了,料理好父母的后事,于娟儿谢过乡邻,只身背井离乡到了蚕沙口的一个尼姑庵落发修行,开始了青灯木鱼相伴的日子。
于娟儿五十多岁的时候,虽然韶华逝去,但依然面带红光慈眉善目,她精通佛法,教育世人与人为善和睦邻里,而且只要有空她就潜心钻研法术,救人危难惩恶扬善。
一年秋天的一天,天空阴沉晦暗,海上狂风呼叫,一艘不大的渔船上,喜子、柱子和栓子驾船返航恰逢暗流漩涡,瞬时,三人与船一起翻入波涛汹涌的大海。
好在他们都是渔民深识水性,风浪中他们不停地挣扎呼喊,三个人又重新聚在一起。可是,船已经被海浪打远,岸边遥遥,以他们现在的体力和状态,恐怕游不到岸边就早已累死了。一时间,他们三人同时失去了生的希望。
“你们看!”突然,柱子指着不远处的一个漂浮物喊起来。恐惧再次降临。来物漂近以后,他们同时长出了口气——原来是一段木桩。一阵侥幸的窃喜涌上心头瞬间又落下去,原来,与旋涡中落水以后,他们早已迷失了方向。
“ 各位施主莫要惊慌!你们只要按我的话去做,就会脱离险境!”一个声音在他们的耳边响起,和蔼亲切。话音刚落,木桩下面突然出现了许许多多红色的锦鲤。
“我们是在做梦吗?”他们三人不约而同地自问。“我是蚕沙口尼姑庵的于娟儿,请相信我!” 都是海边的渔民,他们也曾耳闻过蚕沙口于娟儿是个助人为乐的活菩萨,只是他们现在不敢相信远在深海水域,她有如此深厚的法力搭救他们。
“施主们先拖着木桩跟随鱼儿逆流前进,等游出旋涡区,那时风浪会小些,你们可以坐在木桩上,顺流漂回岸边。”声音依然柔和而真诚,三人将信将疑地相互看了看。
这时的鱼儿似乎像受什么指挥一样,乖乖地一字向前引路,他们三人也一同用力拖着木桩紧随其后。大约一个时辰左右,风浪似乎真的小了,岸边虽然遥远,但凭着渔民的经验,他们也感觉到希望就在前方。
熟悉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,她轻声嘱咐说:“你们可以坐上木桩顺流回家了!”他们坐在木桩上顺风而行,渐行渐远,鱼儿纷纷掉头四散开去。
再说喜子、柱子和栓子他们三人,恍恍惚惚犹如行走梦中,一路顺水而下,没多久就回到岸边。此时岸上焦急等待的亲人们纷纷大喊着他们的名字,他们三人才如梦方醒。和乡亲们说起海上遇难的事,乡亲们听得目瞪口呆。
其中有好事的人急不可耐地跑到尼姑庵想问明究竟,谁知庵里的小尼解释说于娟儿师父午饭后入定时救了几个人,伤了元气,回老家修养去了。来人听小尼说的时间、事情和喜子他们说的全都吻合,也就深信不疑了。
前曲店村里,蚕沙口获救的渔民前来答谢,此时于娟儿已老,人们此后便尊称她为“于姑奶”。人们为了纪念于姑奶,便在每年的4月初10于姑奶生日的时候,家家请客待客,村里唱戏三天,以示纪念。